全国服务热线:15252608551
谱牒文化研究Navigation
新闻中心News
联系我们contact us
地址:
江苏泰州市高港区刁铺街道环溪路13号
邮编:
225423
电话:
15252608551
传真:
0523-86161315
谱牒文化研究 当前位置:首页 > 谱牒文化研究
北宋名贤潘及甫添加时间:2019-04-22 10:30:08

古柴墟有“华东形胜”、“江澨名区”之美誉。水秀文昌,地灵人杰,北宋潘氏“一门八进士”演绎为千古传奇。史载:庆历进士潘及甫、潘希甫(及甫二兄,同榜);治平进士潘颖(及甫五子);熙宁进士潘晬(及甫次子)、潘顗;元丰进士潘颉、潘永页(颉弟,同榜)、潘熙(及甫长兄子)。从庆历二年(1042年)至元丰五年(1082年),40年间八人折桂,不愧为书香门第,“栽培尽桃李,栖止皆鸾凰”。泰兴县“开科第一”的潘及甫,更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。让我们打开尘封的历史,走近柴墟一代名贤潘及甫……

 

一、师从胡瑗,壬午登科

 

康定元年(1040年)春,浙江湖州芳蹊密影,柳结浓烟,春意盎然。胡瑗(字翼之,海陵人,人称安定先生)应知州滕子京之邀,来湖州主持州学。

一天,安定先生正在批阅文稿,忽报有一青年求见。来者何人?潘及甫,字宪臣,泰兴县柴墟人,专程负笈赴湖拜师。胡瑗端详一番:及甫衣饰行李虽然寒伧,但眉清目秀,气宇轩昂,入室行礼如仪,落落大方。胡瑗颇喜,当即从《礼记》、《易经》、《春秋左传》中各选了两题问之。潘及甫容止安详,一一分疏出来,出词吐句,谦恭温雅。安定先生暗思:此生四书五经,烂熟于心,关键处不乏个人的见解,难得呀!

胡瑗以“颜子所好何学论”为题,让及甫作文。潘及甫略作思索,便援笔疾书。一刻工夫,洋洋洒洒的文章已送到了先生手中。胡瑗展开文稿细细阅读。“妙哉!”潘及甫在文中赞美了颜回好学乐善,“箪食瓢饮”,虽在陋巷,不改其乐。表述了自幼立志效法范公(范仲淹)醴泉寺“断齑划粥”攻读经书,“好法而行”,“笃志而体”,以求报效国家。安定先生赞曰:“励志文行,非诸生比也!”胡瑗立即决定让他插班学习,并破格为其补了学职。

潘及甫“插”的不是“普通班”,而是州学的“重点班”——经义斋。胡瑗在湖州首创“分斋办学”。治事斋,分设专科,“如治民以安其生,讲武以御其寇,堰水以利田,算历以明数”主修一科,兼修一科,培养技术人才。经义斋,要特选“心性疏通,有器局,可任大事者”,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。这就叫缘分!前年,及甫兄希甫去苏州拜安定先生为师,可惜未能“亲受其炙”——胡瑗被皇上调往汴京了。

潘及甫入学后,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遇,“凡有疑而未判,与所缺而未知者”,必向恩师请教。安定先生更是悉心辅导,有时“极意讲论,自昼竟夜,殆忘寝食矣”。半年不到,及甫学业大进。安定先生授课时,讲《易经》中“君子以自强不息”,以潘及甫为例,赞其“终日乾乾,反复道也”。

同年,胡瑗知及甫未婚,亲允将小妹许配之。胡瑗小妹是海陵的女才子,不仅品貌双佳,诗赋俱通,亦精棋琴书画。多少官宦子弟求亲,均吃了闭门羹。潘及甫虽是寒门学子,胡瑗小妹亦心仪其人品和才华。及甫喜出望外,感谢恩师的青睐。“胡瑗择贤嫁小妹”,泰州、湖州均传为佳话。

庆历二年(1042年)春,潘及甫偕兄赴京赶考。“壬午科”会试由礼部主持,实行全封闭的“锁院制”,考卷糊名誊录,朱卷评阅,选拔的贡士参加殿试。仁宗皇帝亲临崇政殿,殿试先考诗赋、帖经、墨义,再考论、考策,综合评分,潘及甫兄弟二人成绩优异,列入“一甲”,赴琼林宴,皇上亲赐进士及第。宋代崇文,“进士科”最为重视,及第即登仕途最高可以官至宰相,宋人有“焚香礼进士”之语。殿试后分“三甲放榜”,一甲赐“进士及第”;二甲赐“进士出身”;三甲则赐“同进士出身”,只相当于进士。“壬午科”可谓人才济济,同科进士一甲第四名的王安石后来成为一代名相。

潘及甫、潘希甫兄弟二人,进士及第,蟾宫折桂,金榜题名。顿时,“一门双进士”破天荒的喜讯轰动了泰兴县城。

 

二、忠言嘉谟,为民造福

 

潘及甫登进士科后,走上了从政仕途。初任海州怀仁(今山西怀仁县)县尉,后任袁州宜春主簿,筠州(今江西高安县)军事判官;不久升任分宁(今江西修水县)知县。因政绩显著,嘉佑年间升为著作佐郎知寿州霍县(今安徽霍丘县)。后又任青州寿春(今安徽寿县)知县。潘及甫二十多年担任县级地方官。宋代知县,不仅管理一县行政,还要兼管兵事。

潘及甫为官的信条是“忠言嘉谟”。怎样做才称得上忠言嘉谟呢?西汉哲学家杨雄在《杨子法言》中说:“言合稷契谓之忠,谟合皋陶谓之嘉。”“稷”是古代掌管农业的贤官,称之为“谷神”。“契”是商代始祖,“功业著于百姓”。何谓“忠言”?要像稷和契那样,为种五谷的老百姓说话呀!“谟”是谋略,“皋陶”是舜之执法大臣。何谓“嘉谟”?就是为民做主,依法办事,执法严明,公平、公开、公正。

潘及甫崇拜的范仲淹,就是“忠言嘉谟”的榜样。范大人把个人得失置之度外,刚正不阿,仗义执言。每到一处,兴水利,办学堂,除弊端,护黎民,泽被后世。潘及甫踏着范公的足迹,尽心尽力做好任内政事。他在江西的分宁县,带领老百姓建堤筑堰,兴修水利。江西的分宁县后来改名为“修水县”,他倾注心血疏通的一条河就是现在的修水河。在安徽的霍县,为了治理淮河,他曾病倒一个多月,病未愈又来到工程上,终于化水害为水利。在其任期,县治的农业得到较快的发展。

嘉佑年间,潘及甫还为家乡悄悄做过一大善事。一年发生水灾,滨江一带田地均被江水淹没,颗粒无收。此时,掌管泰州钱粮征收的转运使,不顾百姓死活,催缴秋赋。泰兴县令汪榖审视灾情后,不畏权势,豁免灾民全部秋赋,并组织赈灾。转运使闻后大怒,一边办文催索赋粮,一边向上告御状。潘及甫知道了家乡灾情,立即呈文上疏。“贤者以单词片言,为人释谤解患”,大善也。皇上悉后派龚鼎臣为安抚使,至泰州各县调查灾情,安抚百姓。汪榖后来受到了朝廷的嘉奖,泰州沿江各县的秋赋连同陈欠均一并免征,乡民如释重负。汪榖被百姓称为“汪泰兴”,名闻淮东。潘及甫是默默无闻的“幕后人”,连汪知县也不知就里。

潘及甫在治安管理上,具有非凡的治理能力。分宁县社会秩序混乱,民众惶惶不安。及甫上任初“讼诉盈庭”,他审案时,洞若观火,“优游判决而曲直得其情,民讼衰息,一邑大治。”他对县吏、县卒,管理极严。一卒以办案名义索贿,并“诟辱鞭捶”小民。及甫立即令人“擒卒以杖”,严加处之,惩一儆百。他的铁面无私,“府守大称赏及荐其才”。王安石在考核官吏时,对潘及甫的鉴定是“选于吏部久矣,皆能以才自备,为在位者所称。”治平元年(1064年)宋英宗“召近臣择师以教宗室”,潘及甫“被召为忠正武昌郧国公三院教授”,因母亲病逝,“丁母夫人忧”而未行。潘及甫守丧期满,迁任寿春县令。他关注民情,兴利除弊,倡导教育,深得民心。一次,“近郭有杀人取财者”,他洞察案情,火速破案缉匪,“杀人者其党十数,应时皆获,吏民叹以为神”。潘及甫任满赴京时,乡绅、雅士、老少夹道相送,依依难舍,情景感人。

 

三、廉洁若水,甘守清贫

 

潘及甫为官清廉,生活极为俭朴。宋代的官员大多讲究修饰打扮,服装华丽。潘及甫却反其道而行之,平时不轻易更换一件新衣,过着极其“低碳”的生活。泰兴光绪县志记载:及甫“不修边幅,毋乃舛与”。就是说,潘及甫服饰简陋,不修边幅,反而让人敬佩,不肯错过与他结交的机会。为什么呢?因为潘及甫“宏道高致,希风申穆”。在众人眼中,他是一位高人异士。品行高尚,学识渊博,加上“器宇宽洪,言辞倜傥”,有特殊的风度和魅力,当时的贤士大夫多奉其为楷模,乐于与之交游。

潘及甫的子侄进士及第后陆续走上仕途。他对这些春风得意的“新生代”说:“潘家世代住在水乡,喜欢的就是清清河水。潘字三点水,为人,上善若水;为学,大智若水;为官廉洁若水。”“廉之若水”典出《晏子春秋》。齐景公问晏子:“廉政而长久,其行何也?”晏子对曰:“其行水也。美哉水乎清清!其浊无不污涂,其清无不洒除,是以长久也。”像水那样,涂除尘垢,才能永远保持清明公正。

潘及甫率先垂范,廉洁奉公。他仕途的后期,担任过两个职务。一是“屯田员外郎”,这是中央官吏中的要职,是皇帝的近侍官之一,主管军垦农场的钱粮大权,他“一尘不染”。第二个职位是江州(现为九江市)通判,授“左朝散郎”。宋代通判,以文臣担任,地位略次于知府,但掌握连署州、府公事和监察官吏的实权,号称“监州官”。江州是富庶之地,潘及甫的俸禄应该不低吧。可谁想到,这位高官退职告老还乡,居然是两袖清风,空空如也。他平时的积蓄上哪儿去了?一是用于购置书籍。潘及甫“未尝一日去书不观”,“处则充栋宇,出则汗牛马”。回乡时,随行物品中最多的就是一箱箱书。二是用于公益慈善。他任地方官时,忙于修水利,办县学。有时资金不足,他连自己的“老本儿”也贴进去了。三是用于接济亲友。康熙泰兴县志记载:“对亲族中之贫、寡、孤、幼者,及甫都能以恩待人,收容抚慰。”他的一位姨母“寡贫无所依,迎之家,数十年事之如母”。潘氏家族中的几个“孤幼”,他均收养,供其读书,“抚恤婚姻如己子”。

潘及甫自己的晚年生活,曾一度陷入贫病交加的地步。但他甘守清贫,从不向外地为官的两个儿子诉苦。旧县志中录有他的一首诗《送友》:“聚首浑无益,送君将奈何?已经贫病后,一任别离多。鬓发新霜雪,衣裳旧薜萝。不堪明月夜,挥手唱骊歌。”疾病缠身,囊中羞涩,不能给别人带来好处了。鬓发越来越花白,衣服越来越破旧,老朋友也是聚少离多了。任其自然吧,老朋友,再见了,让我们在月光下挥一挥手,唱一曲告别的骊歌吧!

 

四、传承薪火,立学教人

 

潘及甫一生仕途中,还有一个重大贡献:传承和践行胡瑗的教育思想,倡导和弘扬“立学教人”的社会风尚。

胡瑗毕生从教,他说:“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,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,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。”谁来办学校?“弘教化而致之民者在郡邑之任。”潘及甫谨遵师嘱,在江西、安徽任知县时,不遗余力,以办学为己任,“广设庠序之教”。所办县学,他亲自挑选教谕(掌管县治教育)和学正(主管学规,负责训导)。官府在治水中,开垦了大片荒地,划出一部分作为“学田”。学田所收租粮用于县学官员和直学(即教师)的薪金、日常开支。

宋神宗即位后,王安石当上了宰相,实行著名的“熙宁新法”,变法中也包含了科举制度和学校教育的改革。王安石看中潘及甫是胡瑗子弟,推荐潘及甫为秘书丞,任楚王宫太学教授。皇上赐五品服,以太常博士为王室子弟授课。潘及甫在楚王宫“严律礼法”,仿效安定先生,制定了一系列新“学规”。他将学规赋诗二十首,书成条幅悬挂于楚王宫太学的屏风上。潘及甫全力推行“明体达用”的教学思想。所谓“明体”,就是要皇家子弟明白“仁义礼乐”等封建伦理纲常和道德规范的内容、要求。所谓“达用”,即将儒家经典的道理,通达于实际,运用于实践。潘及甫在讲学时,行端表正,一丝不苟,学规各项条例,必“以身先之”。同时,在楚王宫学习之余,让学子“习射、投壶、蹴踘、奕棋”,开展各种健身活动;“雅乐歌诗”,组织宫内才艺表演。楚王宫太学,不仅建立了严谨有序的学习制度,也充满了活泼欢乐的气氛。宋神宗对楚王宫太学教学甚为满意,特嘉奖潘及甫。后来及甫多次以年高恳辞教授之职,神宗不允,“愈九考不得罢”。

潘及甫退居柴墟后虽年老体衰,仍在家乡积极倡导办柴墟“县学”,并在柴墟城外乡间筹办了一所“学塾”。潘及甫用《吕氏春秋·劝学》对县学和学塾的学子说:生之为人,有耳能听,如不学习,“其闻则不若聋”;有目能视,如不学习,“其见则不若盲”;有口能说,如不学习,“其言则不若暗”;有心能思,如不学习,“其智则不若狂”。学习不但能使人受益,而且是为了知晓天性之理,发挥个人自身的潜能,千万不能荒废学业呀!拳拳之忱,溢于言表。

潘及甫一生喜读书,晚年仍与书相伴。“发愤忘食,乐以忘忧,不知老之将至。”后来,因眼疾不能阅读,他便让子侄捧书在床前诵读。及甫终日侧耳静听,毫无倦容。直到谢世前一日,他仍卧床听读《汉书》、《北周书》,并口授诗篇,分赠亲友。他的诗“宗盛唐,不事雕绘”,后人评介为“真唐音也”。

元祐八年(1093年)岁底,潘及甫“寿终,享年八十”葬于柴墟城西北五余里的伏龙桥畔。后人将其生前诗文编成《潘朝散文集》30卷(见《五山耆旧集》卷一)。据明代嘉清《维扬志》卷一九记载:《潘朝散文集》已佚,“《送友》一诗”仅为“片鳞一角,弥足珍也。”在潘及甫的影响下,潘氏“诗书传家”,身体力行儒家“修己治人之实学”,磨砺德性,在北宋科考中独领风骚,成为宋代泰兴望族。柴墟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,崇文重教蔚然成风,成为名闻遐迩的文化之乡、教育之乡。

高山仰止,景行行之。潘及甫一生励志文行,勤政为民,廉洁奉公,师儒兴学,不愧为青史留芳的一代名贤。




专业族谱、家谱印刷厂,族谱印刷、家谱印刷,家谱制作。泰州市家谱印刷厂 江苏家谱印刷厂 无锡家谱印刷厂 常州家谱印刷厂 扬州家谱印刷厂 镇江家谱印刷厂 盐城家谱印刷厂 徐州家谱印刷厂 宿迁家谱印刷厂 淮安家谱印刷厂 连云港家谱印刷厂 南通家谱印刷厂